事件舆评丨试行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,优化教师行业,让能者先行
3月7日,长顺县教育局发布关于《长顺县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暂行办法》的公告,公告中表示:为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,完善教师岗位动态管理机制,激发教师队伍活力,推动形成教师队伍“能者上、优者奖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良好局面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》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》及上级部门相关文件精神,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实际,制定《长顺县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暂行办法》。随后多家媒体对该事件进行报道,引发争议。
01
舆情趋势 / Boryou
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AG真人国际厅和旗舰厅中心数据显示,3月7日0时至16日17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3611条,全网互动声量达1973.85万次,覆盖客户端、微博、网站、微信等多个平台。
1、舆情走势分析

舆情走势图
3月13日,受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影响,事件舆情达到峰值。随后,舆情热度有所下降,但仍持有一定讨论度。
2、信息来源分析

信息分布比例图
从信息分布情况看,监测时间段内,监测到总信息13611条,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,共8821条(占比64.81%),其次是视频1603条(占比11.78%)、微信1461条(占比10.73%)、微博1275条(占比9.37%)、网站377条(占比2.77%)、互动论坛58条(占比0.42%)、数字报16条(占比0.12%)。
3、关键热词

关键词云图
从关键词云图来看,本次事件讨论度较高的关键词为“教师”“考核”“退出”。
02
舆论观点 / Boryou
网民观点
1、多数网民询问考核相关规章制度,呼吁考核要公开透明,做到公平公正
@李戚i:教师退出机制可以施行,但关键是要公平。比如就说一线教师就算干得再差总比那些行政人员,后勤教师付出的要多吧?无论是工作量还是精力。就更别提那些吃空饷,请长假,或者上班不上课的人。要是淘汰为该先淘汰那些人吧?而且,考核是不是该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?而且这套考核制度的制定应该是公平公正而且科学的。但问题是,往往考核方案都由所谓的领导们来制定,那么在制定时就必定会倾向于领导以及后勤人员,这个即使我不说,大家也都懂。假如这些人员因为不担任课堂教学,而吃平均线,那么对于那些埋头苦干的一线教师是不是不公平?因为要是按这个方法,那淘汰的就只能是一线教师啊!
@廖小利:看了一下文件内容,这种退出机制可以概括为:有能力的老师留下,没能力的就被淘汰,太差劲的、师德有问题的直接出局。能者上、庸者下,这个没问题,但关键在于如何精准识别这些不合格教师,并提供公平公正的退出机制。这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,以及完善的培训和支持政策。我担心,别到最后就变成有关系的人留下,没关系的就被挤走。
@风吟天下:别光盯着老师,学校管理层和教育局的考核是不是也得公开?再就是别让退出机制变成“权力游戏”,老师拼命卷考核,学生反而成了KPI工具!教育不是优胜劣汰的生意,考核机制越严格,监督必须越得透明——否则,好经容易被念歪了!
2、部分舆论认为考核对象应囊括管理层,对考核制度要严格监管
@杨语在云南:曾经是教师的我认为机制本身可行,但执行必须公平。考核制度应科学公正,避免领导制定方案时有所偏向,不然被淘汰的可能只有一线教师,或许领导退出机制也该同步实行。
@星语寒寒:这下领导又要进红包又有美女投怀了!教师末位淘汰制会更加加快教育的腐败,若操作不当,有可能变成一些人的饕餮盛宴。
@耿向顺:开展教师淘汰退出机制后,被淘汰的真的是无德、无才、没能力、混日子吃空饷不干活儿的人吗?那真不一定,极可能是淘汰掉没关系、没背景、不会溜须拍马、没有权位的(却可能有才、勤快、人品好的)一线基层教师…..新生儿越来越少,生源越来越少,未来会有很多幼儿园小中大学关停,自然也教师也会过剩,就算是有编制的体制内教师,也可能再也不是铁饭碗,未来教师编制肯定会缩减,会开展企业一样的合同用工,进行竞聘上岗,有淘汰退出机制,考核越来越严,要求和门槛越来越高,工资却不一定上涨,反正做教师肯定会越来越难的。
@呵呵呵爱笑爱生活-516:理论上是没问题,问题是什么叫“能者”?希望不是看会不会拍马屁。
3、少部分舆论质疑退出机制的合理性,建议从其他方向进行教育改革
@昱辰与孜怡的老豆:就不能推出小班制吗?合理利用资源,既能缓解社会矛盾,又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环境,干啥都喜欢一刀切。
@看见蜃楼:还用说别的吗?绩效评比和职称评聘都沸腾扬扬困顿多少年了,没有一点改观且变本加厉。你还说合理退出机制?
@闲云野鹤1273:清退违背师德的教师我举双手赞成。不过,这个机制很容易变味,中小学里的主任校长们有几个会被清退?这个机制最大的杀伤力是让一线牛马教师瑟瑟发抖,最终伤害的是学生。我一直认为,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,让教师静静地做教师,才是教育之幸。
@花未全开的美:好的啊,以后更没有人愿意干了……优秀的人才资源流失,教育更是无法言说……真正要教育发展,必须有好的机制,才能吸引到更多优秀教师啊,让教师尽心全心教书育人,快乐的教师职业,教育出真正快乐的孩子。
媒体观点
1、红网:贵州某地试行教师退出机制,打破铁律让能者先上
教师退出机制的稳步推行,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。它不仅是对传统“铁饭碗”观念的深刻反思,更是对教师“德”与 “绩”的双重重视。对于教师而言,唯有持续提升自身素养,才是在教育岗位上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。
换个视角来看,“退出”并不等同于“清退”,传统意义上的“铁饭碗”也绝非供人“躺平”的座椅。长顺县推出的相关《办法》,表面上看似乎给教师带来了压力,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助力。它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我,涵养高尚的师德师风,实现从“被动履职”到“主动精进”的转变。
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,教师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,对教师个体和教师队伍都大有裨益。
2、观察者网:“教师退出机制”不是坏事,但不能只向年轻人施压
这一制度是适应当前国家战略、时代变化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设计,也是激活教师力量、优化教师队伍、夯实教师能力的重要举措。
只不过,由于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、形式各异,各类学校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,确保制度规范化、公平化和人性化,避免制度因模糊性、随意性、机械性,对教师队伍带来伤害。
切记,“教师退出机制”的重点不在于打破“铁饭碗”,重心也不是“退出”,而是通过打破“铁饭碗”实现教师的“留任”“激活”和“优化”。
3、封面新闻:加快完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,不能简单视同“末位淘汰”
贵州长顺县的《办法》综合来看,此类“文件”的发布主体级别都相对较低,基本都是区县一级,明显带有试点、试水的性质。而从另一个角度理解,现实中大多数教师也都属于“区县编制”,由区县主导其退出,是合乎逻辑的。
当下的“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”,还是相对宽容和人性化的,其既不同于普通职场的“末位淘汰”“比例管理”,也不能简单类比高校的“非升即走”制度。“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”是“保下限”的,是对极少数“极不称职”“长期落后”的教育工作者的必要流动。以往,推动这种“流动”的主要力量,是家长们的抗议、抵制,往往闹得很不好看。今后,量化考核、优上劣下,相关工作的开展将进入新轨道。这不是优绩主义下的功利内卷,而是确保能力与责任相适配的必要修正。
03
舆情总结 / Boryou
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,“考编热”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,不少人普遍认为,一旦成功上岸,便端上了稳稳的“铁饭碗”,但在大国博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,教育事业面临着高端人才、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,在现实生活中,教育事业频发的师德失范现象,以及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,这些问题也时刻警醒着我们:“铁饭碗”绝不应沦为师风不正者的“护身符”,更不能成为敷衍度日者的“保障金”。
教育改革已然迫在眉睫,“教师退出机制”已成趋势,它不仅是对“铁饭碗”观念的深刻反思,更是对教师“德”与“绩”的双重重视。“教师退出机制”犹如双刃剑,在教师行业优化与教育公正间,亟待精准把控。教育改革不能仅仅依靠“末位淘汰”,还需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权益保障制度。在考核上也不能实施形式主义和对新进教师压力集聚,损害教育生态,唯有在公平透明的制度框架下,让有为者先行安心从教,失德者依规退出,才能真正守护教育初心。
健全和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是新时代教师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,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,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探索,为教师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为求学者保障更加优质的教育未来,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。